工作坊 一
本工作坊旨在探討海上貿易交通的意義和作用、伊斯蘭文化之傳入中國及其與中華文化的互動,以至探究現時大灣區內伊斯蘭族群的狀況。而整個計劃提出的專題,內容貫穿「個人、社會及人文範疇」內宗教、生活與社會、中國歷史、歷史和德育與公民教育等多個學科範疇的知識,同時幫助學生認識「一帶一路」、「大灣區」等政策概念。另外,專題的其中一個重點——認識伊斯蘭文化,將可提升學生的文化智商、跨文化適應力、全球素養等近年國際教育界提倡的學生能力,從而加強學生未來的競爭力。
日期: 2022年1月24日(星期一)
時間: 下午3:00 – 5:15
模式: 線上Zoom
對象: 中一至中三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範疇各學科教師
一帶一路:交通史與文化史間作用 講者: 林皓賢博士 語言: 廣東話
一帶一路交通帶在中國歷史對外關係上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以往公眾對於中國交通史的印象大多集中於陸上絲綢之路,特別是張騫、班超等通西域的故事較有印象。其實早至秦漢以來,南中國海的海上交通已慢慢發展。本講內容將回顧自南北朝以後至清鴉片戰爭前一帶一路在交通史及文化交流上的發展,並補充香港地區在古代海上交通的角色。
伊斯蘭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交融 講者: 楊興文教長 語言: 普通話
自七世紀起,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旅與使節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抵達中土,以至唐朝和宋朝都有蕃商、蕃坊的記載,這些外來的穆斯林當中,有些甚至落地生根,與中華女子通婚,繁衍後代。蒙古帝國時期,又有大量中亞穆斯林因各種原因遷入中華大地,被歸類為色目人,成為元代社會的中上層。明代鄭和七下西洋,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的航海和外交傳奇。時至今日,中國內地、港澳台三地都生活著爲數不少的穆斯林。千百年來,凡此種種,都標示著伊斯蘭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互動與交融。兩種文化又都是源遠流長,不斷發展,展現出强韌的生命力。本講旨在介紹伊斯蘭文化,並提出其能夠與中華文化共存共榮的原由。
如何設計體驗活動促進學生跨文化適應力? 講者: 曾家洛先生 語言: 廣東話
文化適應力是指個人進入不同乃至多元文化環境中,調適文化衝擊的一種能力。此種能力越強的人,越能夠有效適應和接觸自身以外的文化體系,甚至在當中工作和生活。今日世界,接觸不同文化、種族的機會越來越多,學校亦有責任為預備學生的未來,培養出這份能力。 今次工作坊將與大家談談如何設計體驗活動和當中有何原則有助促進學生發展這種能力。
按此: 網上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