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體驗學習連繫初中科目與價值觀教育
所謂體驗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ing),即強調學習以學生的經驗為起點,過程中透過分享和反省,將自身經驗作處理和轉化,從而建構相關知識、技能和價值。學生並藉著實踐而驗證在經驗中所學,由此繼續進入另一個經驗,帶來另一次學習循環 (Colin & Wilson, 2002)。根據體驗學習的倡導者卡柏 (David Kolb),體驗學習包括四大元素,並構成一個學習循環 (Learning cycle):(1)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2)觀察及反省(Observation & reflection);(3)總結經驗(Forming abstract concepts);(4)實踐應用(Testing in new situations) (Kolb, 1984)。

由於體驗學習強調學生須通過自身經驗獲取知識,並通過實踐應用而將所學加以內化為自己的價值信念,不少教育學者都認為體驗學習是連結學科學習和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教學方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體驗學習的理解中便指出,體驗學習能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對有關課題進行批判思考、解難和抉擇,並通過反省和回饋,建構自身的信念和能力,從而將這些信念和能力應用在新的經驗中 (UNESCO, 2010)。此外,卡農 (Hugh M. Cannon)、格羅斯 (Zehavit Gross)和路蘭特 (Suzanne D. Rutland)等教育學者亦認為,體驗學習能提供和培養學生學習某一課題的動機,從而增強學習的投入度和成效 (Cannon et al, 2016),同時亦能通過經歷中的社教化 (socialization)過程,讓學生能夠主動獲得知識和觀念,從而促進其成長 (Gross & Rutland, 2017)。而在香港,教育局於2014年發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 聚焦.深化.持續 (小一至小六)》文件中,重申和強調以生活事件作為施行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方式,並提出要價值觀學習貫串各學習領域和學科,正切合對體驗學習和價值觀教育關聯的理解。相關資料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