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簡介
近年「一帶一路」成為社會熱話,亦為香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香港人開始認識中亞、中東以至非洲等過往很少被提及的地方,而伊斯蘭文化正正在這些地區中有著重要的角色。在七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廣州帶來了伊斯蘭教,建立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第一座清真寺,成為大灣區開初的伊斯蘭群體。現時,我們談一帶一路,我們如何與以這些群體為主的國家進行接觸、交往,甚至發展商務呢?本計劃會與學生一起探索伊斯蘭群體遷移入大灣區的歷史,將「海上絲綢之路」和「大灣區」兩個重點課題扣連,成為具有特殊意義的專題。
本計劃建議通過「個人、社會及人文範疇」不同學科,共同探討海上貿易交通的意義和作用、伊斯蘭文化的遷移、與中華文化間的交流,以至探究現時大灣區內伊斯蘭族群的狀況。計劃有助學生認識「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等政策概念,同時貫穿宗教、生活與社會、中國歷史、歷史和德育與公民教育等多個學科範疇的知識。再者,近年國際教育趨勢也積極探討全球素養、跨文化適應力、國際移動力和文化智商等概念。探究和認識伊斯蘭文化,能有助學生提升這方面的素質,加強學生未來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因此,本中心希望藉著優質教育基金的資助,推行此深具意義的計劃。
(一)計劃需要性
(1) 學習「一帶一路」與「大灣區」的必要性
「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均是國家級的發展策略,而香港亦被納入其中。這些政策對學生未來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力。故此,學生對有關政策、相關概念,必須有所認知,儘早了解更能裝備自己配合未來帶來的機遇。伊斯蘭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佔有重要位置,增強學生對伊斯蘭文化的認識就是強化他們在國際營商及市場的競爭力。本計劃不只幫助學生認識香港及「一帶一路」與「大灣區」的發展戰略,更會引導他們鑒古思今,比如從對海上貿易產生人口遷移的歷史認知,進而思考今日大灣區可以在連繫海外國家與區域上扮演的角色,這是個值得探究的題目。
(2) 跨文化適應力:伊斯蘭文化在國際上的重要性
伊斯蘭雖然是個非常發達的古老文明,但時至今日對於信徒的生活仍有著重大的影響及規範。當我們要面對穆斯林(伊斯蘭信徒)族群,包括現在學校、社區內的中東、南亞人士,又或是未來當學生到有關地區工作或與相關族群、地區人士共事時,必須掌握他們的禁忌和文化要點,才可有效率地合作交流。穆斯林在全球已達18億,加上他們擁有的資源與網絡,絕對是學生有必要認識的文化群體。同時,此過程亦有助學生在交流中,提升跨文化適應力。
(3) 本港學生對於自己的國際視野觀缺乏信心,需要提供他們接觸機會
雖然香港在2015的全球素養測試中,考獲全球第三名。然而,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一項調查,近20%高中學生指自己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自己有足夠國際視野,另外近60%亦表示其國際視野只屬於一般。這反映學生對自己的國際觀缺乏信心,他們需要增加與多元文化接觸的機會,令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與世界接軌。
(4) 學校教師對此課題感到陌生
香港教師培訓和教學經驗當中,相對地比較少接受伊斯蘭群體及文化,縱然其影響性日漸增加,而從2020年9月開始,全港中學歷史科課程亦加入了有相關部分,但老師仍感到陌生,本計劃人員曾接觸過個別中學學務主任/校長,他們表示「老師對國際文化、時事認識不深,特別是在「一帶一路」下帶領學生認識過往較少接觸的國家和文化群,比較困難,期望有更多培育,提升相關知識和能力」。藉著資助本計劃可協助教師提升相關教學能力。
(三)目的與目標
本計劃有以下目標:
1. 透過專題教材提供跨學科的教學材料,供教師使用;
2. 提供體驗及探究活動,讓學生接觸伊斯蘭文化,提升他們的跨文化適應力和全球素養;
3. 認識「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的歷史、文化與發展;
4. 透過教師培育,提升香港教師教授此課題的能力。
長遠而言,本計劃有助發展伊斯蘭與中華文化交流的獨特研習專題,並連繫「一帶一路」和「大灣區」這兩個國家級的重點策略,成為有意義的學習經歷。
(四)理念架構
1. 全球素養及21世紀技能同樣重要,迎接面對全球化的相應能力
在全球化急速發展的現今社會,全球素養 (global competence)和21世紀技能 (21st Century
skills)已日益受重視,同被視為下一代面對未來社會轉變的必要具備的能力和條件。不同國際組織近年已積極提倡和推動上述兩項素養和技能。而根據其理解,不論是全球素養或是21世紀技能,均強調具備全球視野
(global awareness/global vision)和跨文化適應力(intercultural
adaptability)的必要性。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在2012年發表的《全球化人才2021》(Global Talent
2021)報告中已指出,數位技術、靈活思考、人際溝通、全球化運作,是未來人才必須具備的四大能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在於2015年時亦已倡議要在2018年的PISA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中加入有關全球素養 (global
competences)的評估。而OECD於2017年12月與哈佛大學零點項目 (Project
Zero)共同發布,作為PISA有關評估基礎的《PISA全球素養框架》(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中也進一步提出,全球素養是指青少年能夠 (1)分析本地、全球和跨文化的問題;(2)理解和欣賞他人的觀點和世界觀;(3)
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和有效的互動;以及 (4)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採取行動的能力。
此外,在美國,21世紀技能夥伴 (P21)指出,21世紀技能須包括全球視野 (global awareness),即 (1) 對全球議題的理解; (2)
從來自不同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的人們中學習,並與他們在相互尊重和開放的環境下共同協作; (3) 對其他國家和文化的理解。而亞洲協會 (Asia
Society)也提倡21世紀的學生須具備四種重要的全球素養,以應對急速轉變的世界,包括(1) 探索世界;(2)擴闊視點;(3)溝通彼此的想法;(4)作出行動。
由上述不同國際推動和倡議可見,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是全球素養和21世紀技能的核心元素。伊斯蘭教作為世界最主要的宗教和文化傳統之一,對於學生來說,亦有必要理解、探索和欣賞當中的信仰、生活方式和文化。理解與自己不同的文化傳統是培養全球素養的重要一環。故此本計劃以帶領學生認識伊斯蘭宗教和文化為主題,正配合現今培養學生全球素養和21世紀技能的國際趨勢,同時通過引導學生理解伊斯蘭歷史、宗教和文化,增進他們的跨文化理解和適應力,從而培養其全球素養和21世紀技能。
2. 全球穆斯林數目、文化與經濟影響力
伊斯蘭教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宗教傳統之一。在2018年,穆斯林人口約有18億人,佔全球人口約24%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9; Berkeley Center for Religion, Peace and World Affairs, Georgetown University, n.d.)。而根據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在2015年所發表有關2010-2050年全球宗教人口發展趨勢的評估報告,穆斯林人數的增長在2010-2015年間佔了該時期內全球人口增長的31%;而展望至2050年,全球穆斯林將會增加至約2.76億,成為信徒人數增長最多的宗教 (Pew Research Center, 2015)。
與此同時,雖然伊斯蘭教現時主要仍是在中東、中亞、北非等較佔主導,但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估算,穆斯林在法國、德國、英國和巴爾幹半島正在不斷增加,在這些國家所佔的人口比例亦正上升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9);據皮尤研究中心估算,到2050年穆斯林更會佔歐洲人口約10%。由此可見,伊斯蘭宗教和文化在全球範圍的影響力隨著其信徒人數在其他地區的增長,亦將會不斷提升。
加上在國家的「一帶一路」構想下,由於沿線約65個國家中逾一半為伊斯蘭國家,因此在「一帶一路」的發展規劃中,中國與沿線伊斯蘭國家的經濟合作與發展成為當中的重要一環。這也進一步帶動在2000年代初早已開展的伊斯蘭金融在不同地區的發展。例如馬來西亞在2006年已成立伊斯蘭國際金融中心,作為管理和監察伊斯蘭債券交易的平臺,至2012年底已發行逾800億美元伊斯蘭債券。新加坡在2009年也首次發行伊斯蘭債券。在香港,金管局亦於2014年開始發行伊斯蘭債券,至今已發行了三次,總額逾30億美元。在香港政府所提出配合「一帶一路」的工作中,也將發展伊斯蘭金融作為其中一項主要發展工作。
故此,對下一代來說,認識和理解伊斯蘭這一世界主要宗教,且其文化和經濟重要性正不斷增長的宗教傳統,不單必要,且亦有助他們配合和把握伊斯蘭經濟發展的機遇,特別是「一帶一路」構想下國家和香港與伊斯蘭國家持續的經濟合作和發展。本計劃引導學生深入瞭解伊斯蘭宗教和文化傳統,正有助他們參與此一發展。
3. 認識伊斯蘭文化在大灣區轉播的教育意涵
在伊斯蘭教於中國傳播的過程中,大灣區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在伊斯蘭傳統的理解中,伊斯蘭教正是通過先知穆罕默德的聖門弟子阿比‧瓦卡斯 (Sa’d Ibn Abi
Waqqa)於7世紀中期到廣州地區傳教時開始傳入中國的,其後亦傳播至香港、澳門乃至中國各地。故此,通過讓學生認識伊斯蘭文化以及其在香港與大灣區間傳播的歷程與關聯,能達至:
3.1 走進別的文化群體,培養全球素養和21世紀技能
在不同國際組織對全球素養和21世紀技能的倡議中,都重視學生能達至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以及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溝通及互動的能力。例如OECD在其《PISA全球素養框架》中,強調學生能理解和欣賞不同觀點和世界觀,並能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正面互動。而21世紀技能夥伴亦指出,21世紀技能中的全球視野須包括對其他國家和文化的理解,以及運用不同語言與不同背景人士溝通的能力。
因此,通過讓學生以體驗和考察方式,實際參訪大灣區內的伊斯蘭史跡和場所,以及和這些場所的相關人士和穆斯林進行交流互動,能提供學生近身接觸的經驗,並藉此得以嘗試與穆斯林溝通,認識和理解他們的宗教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這有助他們養成跨文化理解、外語運用、與不同背景人士溝通互動等全球素養和21世紀技能的要素。
3.2 學習大灣區伊斯蘭歷史掌故和培養相關知識與能力
現時在香港、廣州、澳門等大灣區內城市中,仍有不少重要的伊斯蘭史跡和宗教場所。當中每一個史跡或場所背後都有其故事,例如廣州懷聖寺相傳便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聖門弟子阿比‧瓦卡斯等到廣州傳教,首次將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時所興建。故此,通過帶領學生學習伊斯蘭教在大灣區傳播的歷史掌故,幫助學生培養相關知識及能力:
● 深度訪談、口述歷史及分析歷史文本的方法
在學習大灣區的伊斯蘭歷史時,學生必須整理和分析不同類型的資料。這包括歷史文本、史跡和場所的建築和碑文,以及與史跡和場所相關的信徒及人士的口述記錄。
● 文化交流中的衝突與融合
伊斯蘭教在大灣區的傳播和發展本身就是一段不同文化交流、融合和衝突相交織的歷程。根據研究,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可溯源於7世紀初期阿拉伯商人因經商進入廣州、泉州等當時主要的貿易港口。後來回族群體的形成亦標誌著伊斯蘭教逐漸融入中國本地社群和文化當中,例如小東營清真寺便是於明朝時由許姓穆斯林軍人所興建。此外,現時香港和澳門的清真寺及伊斯蘭墳場主要是在19世紀後期由印度、巴基斯坦、葡萄牙等不同族裔人士興建,亦反映出伊斯蘭教在港澳地區傳播與19世紀後此兩地分別在英國和葡萄牙殖民統治下,不同族裔及其宗教和文化隨之傳入,並與本地社會互動的歷史。因此,學生通過學習伊斯蘭教在大灣區的歷史掌故,能更深入瞭解在不同文化交流中的衝突、互動和融合。
● 鑑古識今:通過瞭解伊斯蘭文化在香港與大灣區傳播的聯繫和關係,加深掌握大灣區的歷史淵源與今日情況。
雖然大灣區的提法於近年才提出,但其實這一提法所強調的香港、澳門、廣州乃至廣東省各地的互動和連結,以及整個區域作為「國際文化交往中心」、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之地的特徵,早已經歷了長時間的歷史發展。而上述伊斯蘭教自廣州傳入中國,以及在港澳地區的發展歷程,正見證和體現了大灣區的形成和發展,並展現了香港、澳門、廣州等地長期作為貿易和經濟樞紐以至多元文化互動之地的特色。這也是《大灣區規劃發展綱要》對此灣區發展的願景之一。故此,學生藉著認識伊斯蘭文化在香港及大灣區的傳播和發展歷程,將更能深入瞭解大灣區內過往的發展和形成,以及現今的發展狀況。
3.3 認識香港伊斯蘭群體的生活、經濟及文化狀況
隨著不少印尼籍家庭傭工來港從事工作,以及不少南亞裔人士移居香港,香港伊斯蘭群體的人數持續增加。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香港穆斯林人口的比例已由2006年的1.3%增加至2016年的4.1%。而以信奉伊斯蘭教為主的印尼裔和南亞裔群體人數在2006至2016年間分別增加至153,299人和84,875人。
然而,根據青年創研庫於2016年所進行一項針對15-34歲本地青年,有關少數族裔在香港生活困境的調查,逾60%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內沒有接觸少數族裔人士。亦有約64.7%受訪者表示不瞭解少數族裔的生活文化。同時,也有逾30%受訪者表示自己從不和少數族裔交談。這反映現時香港青年大多缺乏對少數族裔的認識,這也影響了他們對少數族裔的接納和互動程度。
故此,通過引導學生於考察本地伊斯蘭場所時與有關不同族裔信徒和人士進行訪談、口述歷史記錄和交流溝通,將能幫助他們認識香港穆斯林群體的生活、經濟和文化狀況。
本計劃將通過體驗學習,將初中學科學習
(特別是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領域)和價值觀教育結合,冀能藉著提供學生親身接觸、經歷和體驗伊斯蘭宗教和文化的經驗,幫助其在學習伊斯蘭文化、宗教和歷史的同時,培養相互尊重、包容、開放等不同價值觀和態度。
參考資料:
Asia Society (2018). Teach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 in a Rapid Changing World.
https://asiasociety.org/sites/default/files/inline-files/teaching-for-global-competence-in-a-rapidly-changing-world-edu.pdf
Berkeley Center for Religion, Peace and World Affairs (n.d.) Demographics of
Islam.
https://berkleycenter.georgetown.edu/essays/demographics-of-islam
Cannon, Hugh et al (2016). Teaching Values: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 Developments
in
Business Simulation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43: 273-283.
Colin, B. & Wilson, J.P. (2002). The Power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A handbook for
Trainers
and educators. London: Kogan Page.
Gross, Z. & Rutland, S.D. (2017).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values education at a
school youth
camp: Maintaining Jewish culture and herit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63(1):
29-49.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Vol. 1).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Lipman, Jonathan Newman (1997).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2015). P21 Framework Definitions.
http://www.p21.org/storage/documents/docs/P21_Framework_Definitions_New_Logo_2015.pdf
OECD (2016). Global competency for an inclusive world.
https://www.oecd.org/pisa/aboutpisa/Global-competency-for-an-inclusive-world.pdf
OECD (2018). Preparing Our Youth for An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World: The
OECD
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
http://www.oecd.org/pisa/Handbook-PISA-2018-Global-Competence.pdf
Oxford Economies (2012). Global Talent 2021 How the new geography of talent will
transform human resource strategies
https://www.oxfordeconomics.com/Media/Default/Thought%20Leadership/global-talent-2021.pdf
Pew Research Center (2015.4.2). The Future of World Religions: Population Growth
Projections, 2010-2050.
https://www.pewforum.org/2015/04/02/religious-projections-2010-2050/
Pew Research Center (2017.4.5). The Changing Global Religious Landscape.
https://www.pewforum.org/2017/04/05/the-changing-global-religious-landscape/
PISA (2016.5.15). OECD proposes new approach to assess you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issues and attitudes towar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olerance.
https://www.oecd.org/pisa/oecd-proposes-new-approach-to-assess-young-peoples-understanding-of-global-issues-and-attitudes-toward-cultural-diversity-and-tolerance.htm
Steinhardt, Nancy Shatzman (2008). China's Earliest Mosques.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67 (3): 330-361.
UNESCO (2010). Experiential Learning.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tlsf/mods/theme_d/mod20.html
Versteegh, Kees & Eid, Mushira (2005). Encyclopedia of Arabic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
Ed.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Wai-Yip, Ho (2013). Islam and China's Hong Kong: Ethnic Identity, Muslim Networks and
the
New Silk Road. London: Routledge.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9.3.26). These are all the world's major religions in one
map.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19/03/this-is-the-best-and-simplest-world-map-of-religions/
一帶一路‧香港 (n.d.)。香港特區政府的「一帶一路」工作。
https://www.beltandroad.gov.hk/work_tc.html
《經濟日報》 (2017.5.8)。港力推伊斯蘭金融 利把握「一帶一路」機遇。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097530/%E6%B8%AF%E5%8A%9B%E6%8E%A8%E4%BC%8A%E6%96%AF%E8%98%AD%E9%87%91%E8%9E%8D%20%E5%88%A9%E6%8A%8A%E6%8F%A1%E3%80%8C%E4%B8%80%E5%B8%B6%E4%B8%80%E8%B7%AF%E3%80%8D%E6%A9%9F%E9%81%87
香港青年協會 (2016)。《少數族裔人士在港生活的困境》。
https://yrc.hkfyg.org.hk/wp-content/uploads/sites/56/2016/09/YI014_Report.pdf
政府統計處 (2016)。《主題性報告:少數族裔人士》。
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1002016XXXXB0100.pdf
教育局 (1999)。《宗教教育科中學課程綱要》。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she/CSS13REC.pdf
教育局 (2008)。《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
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4-key-tasks/moral-civic/revised-MCE-framework2008.html
教育局 (2010)。《生活與社會課程指引(中一至中三)》。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she/l&s_curriculum_guide_chi.pdf
教育局 (2014)。《基礎教育課程指引 聚焦.深化.持續 (小一至小六)》。
https://cd.edb.gov.hk/becg/tchinese/chapter1.html#app1
教育局 (2017)。《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小一至中六)》。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she/PSHE_KLACG_P1-S6_Chi_2017.pdf
(五)推行方案與時間表
5.1 計劃對象:中一至中三學生
5.2 計劃期: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 (18個月)
5.3 推行時間表
**活動主要提供予種籽學校,若有空位會開放予有興趣的其他教育同工
5.4 計劃內容
● 學校協作及聯繫
(六)預計成果
本計劃包括下列成果:
1. 專題教材;
2. 學生體驗及探究策略手冊;
3. 大灣區內伊斯蘭群體歷史與發展掌故;
4. 教師培訓影片。
成果的可持續性評估:
● 大灣區正直發展階段,因此未來10年預算此課題將隨國家規劃而持續重要,學校將題目融入課程是有此必須的
● 現時課程及活動,配合教育局課程指引及21世紀技能,因此學校符合要求下可以長期使用
● 計劃經驗提供充足成果材料、教師培育資訊供學校仿傚執行,有助其他學校持續使用
● 計劃期間種籽學校經已將內容深入校本
(七)創意
● 香港首個將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結合的教育項目,將香港為中國對外視窗角色構連政策呈現予學生。
● 香港首個以族群遷移作為主軸的跨學科教材及活動
● 本計劃將伊斯蘭群體歷史經驗作為一帶一路和大灣區間互動的個案例子,讓學生更深度把握有關國策背後,產生香港與國際接連的什麼新機遇。
● 本港現時尚未有適切、完整的課程將伊斯蘭文化及社群立體地讓本港學生認識,配合社會現時和未來的需要。本計劃就提供了此創新經驗,提供了課程編排及教案讓教育同工掌握如何使學生認識伊斯蘭。
● 本計劃提供了跨科和課程與活動連繫的新專題經驗予教育同工參考。